知识科普 | 老花眼≠远视:人到中年如何呵护“第二视力”

2025-07-08

人到中年,许多人发现阅读时需要举远书本、看手机屏幕逐渐模糊,甚至出现眼酸胀、头痛等症状。这些困扰常被误认为是“远视”,实则多为老花眼在作祟。尽管两者均表现为视力模糊,但老花眼与远视在成因、机制及应对策略上存在本质差异。因此了解如何正确区分老花眼与远视,并且掌握呵护“第二视力”的方法,对于中年人来说至关重要。

一、老花眼与远视:看似相似,实则不同

(一)成因不同

老花眼是人体衰老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的晶状体逐渐失去了弹性,睫状肌的调节能力也逐渐减弱。当眼睛试图聚焦近距离物体时,晶状体无法像年轻时那样灵活地改变形状,导致光线无法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使得近距离的物体看起来模糊不清。

远视则是一种屈光不正的状态,主要是由于眼球的屈光系统(包括角膜、晶状体等)的屈光力与眼球的轴长不匹配造成的。远视眼的眼球轴相对较短,或者角膜的屈光力较弱,使得平行光线在进入眼睛后,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无论是看近处还是远处的物体,都需要眼睛的调节作用来使物体成像清晰。

(二)表现不同

老花眼的典型表现为看近模糊、看远清晰。例如,原本能够轻松阅读报纸的人,到了中年后,可能需要把报纸拿得离眼睛更远一些,才能勉强看清上面的字。随着年龄增长,老花度数逐年增加,50岁后可能需200-300度老花镜。

远视患者则看远看近均有模糊,尤其近距离用眼时需过度调节,长时间下来很容易引起头痛、眼胀等症状。

(三)矫正方式不同:单光镜vs凸透镜

老花眼矫正以单光老花镜为主,适用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者;双光镜或渐进多焦点镜则适合需频繁切换视距的人群。激光手术(如传导性角膜成形术)也可改善老花,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远视矫正需佩戴凸透镜,儿童远视可以通过视觉训练促进视力发育,定期散瞳验光是远视患者调整镜片度数的关键。

二、呵护“第二视力”的方法

(一)眼部锻炼

经常进行眼部运动可以锻炼眼肌,增强眼睛的调节能力。例如,远近交替视物:选择近处和远处的固定目标,先注视近处目标5 - 10秒,再迅速转移视线注视远处目标,如此反复练习,有助于改善眼睛的调节功能。

(二)营养补充

适当补充营养物质对眼睛健康至关重要。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菠菜等,有助于维持正常视觉功能;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护晶状体,常见于柑橘类水果、草莓等;叶黄素可以过滤对眼睛有害的蓝光,保护视网膜,玉米、南瓜、绿色蔬菜中含量丰富;此外,Omega-3脂肪酸对眼睛健康也有好处,深海鱼类、坚果是其良好来源。

(三)改善用眼习惯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每隔20-30分钟休息5-10分钟,可以眺望远方、看看绿植,让眼睛得到放松。同时,保持良好的阅读和书写姿势,避免在昏暗或晃动的环境中用眼。此外,控制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注意屏幕亮度与环境光线相适应,减少眼睛疲劳。

(四)定期眼部检查

中年人应该养成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的习惯,除了检查视力和老花眼的情况外,还可以及时发现其他眼部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等。早期发现眼部疾病,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对视力造成更大的损害。一般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尤其是有家族眼部疾病史或者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中年人,更应该重视眼部检查,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眼部疾病的发生风险。

老花眼虽然是自然衰老的正常现象,但通过正确认识它与远视的区别,了解其形成机制,选择合适的矫正方法,并养成良好的护眼习惯,我们就能更好地呵护“第二视力”,在中年以后依然拥有清晰、舒适的视觉体验。别再忽视老花眼,从现在开始,科学护眼,让清晰视界常伴左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