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播报丨儿童近视防控出台新标准

2025-07-30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牵头编写的《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近视管理迈入“精准化时代”。

“新标准正推动近视防控理念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昆明爱尔眼科医院眼视光科主任袁湘华在解读《白皮书》时说到,当学校检查发现孩子远视储备告急,家长会收到预警;当医生发现孩子眼轴增长过快,个性化干预方案即刻启动;当青少年近视进展迅猛,联合疗法将及时介入,近视管理不再是一副眼镜的简单匹配,而是贯穿一生的科学守护。

对此,袁湘华详细阐述了近视防控的四个关键阶段及对应策略,为广大家长提供了一份清晰的“科学防控指南”:


预防阶段 (0岁 - 近视发生前)

目标:延缓近视发生时间,**化保留“远视储备”。

1、保证每天不少于 2小时 的日间户外活动、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2、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建议从孩子3岁起,定期(每6个月至1年)到专业眼科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并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早期发现与干预阶段

目标:确认是否为真性近视,延缓近视正式发生或控制其初始发展速度。

1、专业鉴别诊断: 通过散瞳验光准确区分真假性近视,这是制定正确干预方案的前提。

2、远视储备不足/近视临界干预:

强化预防措施:重视户外活动、用眼习惯、光照环境。

定期监测:如每3-6个月,密切关注眼轴增长速度和远视储备消耗情况。

考虑低强度干预:如果眼轴增长过快或远视储备消耗过快,医生可能会建议佩戴功能性眼镜或联合滴用近视防控药物作为延缓近视发生的手段,但具体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个性化使用,并定期评估使用效果,以及时调整防控方案。

近视进展控制阶段 (确诊真性近视后)

目标:**程度减缓近视度数加深和眼轴增长,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

需在专业眼科医生指导下,根据孩子年龄、度数、眼轴、角膜曲率、调节功能、生活学习习惯、家长意愿等综合选择。

1、光学矫正干预:

普通单光框架眼镜: 基础矫正手段,保证清晰视力。但此方法对近视进展控制几乎没有任何效果。

角膜塑形镜: 夜间佩戴的硬性隐形眼镜。 通过特殊设计暂时改变角膜形态,白天无需戴镜即可获得清晰视力。是目前公认的控制近视进展效果显著的光学手段。但此方法有严格的适应症(如年龄>8岁,近视度数<600度,散光度数<200度,必须在专业的眼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验配,并做好定期随访复查等等)

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镜片中央区矫正近视,周边区设计成微透镜或特殊离焦区。控制效果优于普通单光镜,是目前接受度较高的选择。

2、药物干预:低浓度阿托品:临床证实有效的近视控制药物手段,常与光学手段联合使用效果。需按医生处方长期用药,并监测使用情况。

3、行为与环境干预:坚持户外活动、优化用眼习惯、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保证充足睡眠与均衡营养。

4、视觉训练:对于伴有明显调节功能异常或集合问题的孩子,可在医生建议下进行针对性的视觉训练,有助于缓解视疲劳,间接辅助近视控制。

高度近视管理阶段(近视≥600度)

目标:控制度数增长,预防和治疗高度近视相关并发症。

严格定期随访:至少每6个月进行全面眼科检查,详细眼底检查。

后巩膜加固手术:对于眼轴增长极快、其他方法控制不佳的进展性高度近视人群,可考虑通过此手术加固眼球后壁来延缓眼轴增长。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2、部分段落、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侵犯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