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圈的因纽特人曾在连续三个月的白昼里用兽皮遮挡窗户,南极科考队员在极夜的暴风雪中举着手电却看不清三米外的路标。永昼与永夜,这两种被人类视为"奇观"的自然现象,对长期生活其中的人而言,是一场关于眼睛的生存考验。
一、极昼:当阳光成了"隐形凶器"
极昼对眼睛的伤害,藏在"持续"与"反射"两个关键词里。
1.极地白昼时,太阳辐射全天无休
普通地区的阳光有昼夜交替缓冲,而极地白昼时,太阳辐射全天无休,紫外线强度是赤道地区的1.5倍以上。更棘手的是冰雪反射:新雪对紫外线的反射率高达80%,意味着人站在雪原上,不仅要承受头顶的阳光直射,还要面对脚下、四周冰雪"反弹"的紫外线,相当于被"全方位照射"。
2.长期极昼的影响更隐蔽
当地医生发现,极地居民的白内障发病率比温带地区高30%,且发病年龄更早。这是因为晶状体长期被强光照射,蛋白质会逐渐变性浑浊,就像暴晒后的塑料会发黄变脆。更易被忽略的是视网膜:极昼时瞳孔总处于收缩状态,睫状肌持续紧张,不少人会出现"极昼性视疲劳"——看东西模糊、眼睛酸胀,甚至头痛失眠。
3.应对方法
为了应对永昼,极地居民和科考队员早已形成一套"防护哲学"。因纽特人会用海豹皮做"遮阳帽",帽檐宽到能挡住来自上方和侧面的光线;现代科考站则会给窗户贴特制的防紫外线膜,将室内光线调的柔和。外出时的装备更讲究:墨镜必须是防紫外线400+的偏光镜,能过滤掉冰雪反射的眩光;如果要在雪地里长时间工作,还会戴面罩,只露出眼睛,减少皮肤对光线的反射。
二、极夜:当黑暗偷走"视觉安全感"
若说极昼是"光的过剩",极夜则是"光的匮乏"。从11月到次年2月,北极圈陷入永夜,太阳不再升起,天地间只有星光和月光,最亮时也不过相当于城市路灯下的阴影处。这种长期黑暗对眼睛的影响,远比"看不清东西"更复杂。
1.视觉功能本身被改变
在弱光环境下,人眼会自动切换到"夜视模式":瞳孔放大,让更多光线进入;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活跃起来,这些细胞对光敏感,但无法分辨颜色。
2.视觉"判断失灵"
在极夜的雪地里,没有阳光形成的阴影,物体的立体感会消失——明明看着平坦的地面,走过去才发现是个小坡;想捡起脚边的工具,伸手却扑了个空。这是因为人眼习惯了靠光线明暗判断距离和形状,而极夜的弱光让视觉失去了"参照物",就像在没有刻度的尺子上量长度。
3.心理对视觉的"干扰"更隐蔽
长期处于黑暗中,大脑会陷入"视觉焦虑"——明明眼睛能看到东西,却总觉得"不够亮",下意识地想眯眼、揉眼睛,甚至出现"幻视":盯着雪地久了,会觉得有光点在晃动。更常见的是"黑暗性烦躁":眼睛持续努力"捕捉光线",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反复收缩,累到发酸时,人会莫名暴躁,连说话都没耐心。
4.应对方法
极地居民早已摸索出与极夜共处的智慧。因纽特人在极夜时很少远距离出行,出门会用海豹油灯照明——这种光线柔和不刺眼,还能让眼睛慢慢适应明暗切换。现代科考站则会"模拟日照"调节:每天固定时间打开特制的全光谱灯,光线强度从弱到强再到弱,模仿日出日落,让眼睛和大脑保持"昼夜节律"。
三、极端光影里的"视觉启示"
科考队员的防护手册中提到:“在极地,眼睛并非用于‘征服光线’,而是要学会‘适应光线’。” 这一理念对日常场景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 夏季强光环境下,可借鉴极地防护逻辑,通过佩戴偏光镜等专业装备减少强光对眼部的直接刺激;夜间使用电子设备时,建议将屏幕亮度调节至与环境光相适配的水平,降低光线反差对视觉系统的持续负荷,以此建立科学的眼部光线适应习惯。
毕竟,无论是极地的永昼永夜,还是城市的日升月落,眼睛最需要的从来不是"**的光"或"彻底的暗",而是恰到好处的温柔。就像南极极夜时偶尔出现的极光,绿的、粉的光带在黑暗中流动——那是自然给极地的礼物,也是光影最本真的善意:不灼人,不欺人,只是轻轻照亮前路。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2、部分段落、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侵犯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