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科普月期间,【学会巡礼】栏目,特邀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主委、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亢泽峰,从日常细节到中西医防控,带来一份权威、实用的护眼指南,帮助孩子们在新学期拥抱明亮未来。
一、为什么孩子越来越“看不清”?
是什么“偷”走了孩子们的视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据统计,近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已超50%,且呈发病年龄持续提前,近视进展速度加快,高度近视患病率迅猛上升的趋势。目前,全国近视人群总量已突破7亿,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从行为环境因素来看,孩子们学业压力逐渐增大,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加剧了睫状肌痉挛和眼轴增长。同时,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电子屏幕使用过度,远视储备过早消耗,进一步加剧了近视风险。
更让人担忧的是,许多家长对近视问题还存在认知误区。不少家长带孩子时,常常会给孩子玩手机或iPad。结果孩子一玩就上瘾,甚至在门诊中,还遇到家长一边带孩子看近视,一边还纵容他们玩手机。
有的家长对戴眼镜存在偏见,拒绝散瞳检查,这些都延误了**干预时机。更多的家长抱着“宁可近视100度,也要考试100分”的想法,对孩子的视力问题重视不够。
还有家长认为,反正有激光手术可以矫正近视。然而,激光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有些患者做完手术几年后,发现视力又下降了,这是因为如果不注意用眼习惯,近视仍可能继续发展。要明确的是,我们采取的各种矫正近视的手段,包括佩戴OK镜(角膜塑形镜),以及进行激光手术等,本质上都是为了控制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但它们并不能完全阻断近视的发展进程。因为这些手段只能被称为“矫正术”,而非“治愈术”。
高近视率还影响国防安全和特殊作业,使得合适人选难以选拔,近视防控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我国设定了近视高发地区年降1%、低发地区年降0.5%的目标,但实现难度很大。
二、一份中西医结合“护眼行动清单”
对于护眼,结合中医经典与现代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实用方法。
1.近视防控需从娃娃抓起
“核心是培养健康的生活与用眼习惯。”在诊室里和科普活动中,纠正孩子们的握笔姿势是常见的场景。错误的握笔姿势会导致坐姿不正,不仅容易引发近视,还可能造成脊柱侧弯。
2.行为处方
建议大家遵循“20-20-20”法则,即每用眼20分钟,就远眺20英尺(约6米)外20秒以上,以此缓解眼疲劳。
同时,读写姿势要端正,保持“一寸一拳一尺”的读写姿势(指尖离笔尖一寸,胸离桌一拳,眼离书一尺)。
此外,保障每日充足睡眠与户外活动。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人体节律,有效防控近视。每日户外活动,不仅能刺激有益的多巴胺分泌,从西医角度看能抑制眼轴过快增长,从中医理论讲,则能促进周身“气血”流通,调和身体节律,对视力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3.中西医结合
对已经近视的人群,中西医并重,西医精准验光配镜,中医调理气血,改善眼部微循环。高度近视阶段,防治结合,重中之重是预防严重并发症。必须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同时结合中药调理,降低视网膜病变等风险。
三、如何织就一张全民护眼网?
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主委,我深知青少年近视防控不仅是医疗工作,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社会工程,需要我们以战略眼光和持久耐心去推进。
科普是近视防控的**道防线。我们依托中华中医药学会,带领全国中医、中西医眼科专家成立全国眼病科普专家指导组,构建了“政府主导、技术支持、标准引领、多方协作”的科普体系,形成了覆盖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的立体化科普网络。
定期开展科普宣教。针对不同群体,我们采取多样化科普措施:面向学校,开发科普课程,将护眼知识融入教学,通过科普进校园、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提升学生眼健康意识;面向家庭,编制家长指南,建立家校互动平台;面向社区,培训基层医务人员,使其成为科普主力;面向社会,利用权威媒体及新媒体平台发布权威科普信息,扩大科普影响力。
今年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一体化综合防控指南》和《儿童青少年眼健康行为管理指南》,为近视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未来,我们将继续对标准进行更新和升级,推动中医药文化、理论、技术走向世界。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2、部分段落、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侵犯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