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离你有多近?

2024-04-19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0年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10月8日,全球约有12亿患有某种形式视觉障碍的人,其中至少4300万为盲人,至少2.38亿为低视力

图片

同年,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国残疾人人口基础库主要数据,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已办理残疾人证的视力残疾人共有3780.7万人,其中0-14岁的有110.9万人,15-59岁的有1992.6万人,60岁及以上的有1677.2万人。

值得关注的是,以上这些数据并不包括未被诊断或未被记录的视觉障碍者,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视力障碍人群是应远高于以上数据的。

将现有数据具象化,我国每年预计新增盲人约45万、低视力患者约135万,这相当于每一分钟就有一个人失明、有三个人眼中的世界会变模糊。失明与我们在时间周期上仅仅是1分钟的距离,随时随地,可能下一分钟就是你身边的某个人。



关注眼底健康

增强爱眼护眼意识迫在眉睫

失明根据发生的原因及时间可分为两种:先天性失明和获得性失明。

图片

先天性失明是早期胚胎发育时受到致病因素或基因异常的影响,导致视神经发育不全或眼球发育异常而引起的失明。

获得性失明指出生后因为疾病、药物、环境、精神心理因素等导致的失明。




引起失明的六大因素

增强爱眼护眼意识迫在眉睫



一、疾病因素


1.眼科疾病:是引起失明最常见的病因。病因较多,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①先天盲指出生时或出生后短时间内即失去视力。一般由遗传因素或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受环境因素影响所致。患儿没有视觉经验,几乎没有视觉想象力。(防止遗传因素,需要避免近亲婚配,同时,在妊娠头3个月,胎儿视觉器官发育过程中孕妇需注意保健,以防先天盲儿童的产生)

②严重的内、外障眼病等,均可致盲。(凡有致盲倾向的病证,应积极治疗。)


2.中毒:包括化学物、食物污染,如甲醇、乙二醇、砷、铅、一氧化物、溴化物中毒等导致失明。



二、药物因素


乙胺丁醇、异烟肼、金刚烷胺、氯喹、氯丙嗪、长春新碱、酚噻嗪类等药物的副作用,可引起视神经受损,进而引起失明。



三、外伤因素


各类外伤伤及眼球、枕骨骨折或颅骨骨折累及蝶骨时影响视神经时,可导致急性失明。



四、环境因素


在眼睛无保护的情况下,如高原或雪地爬山、滑雪时、电焊接作业时、强灯光下看书等,眼睛会过度的暴露于紫外线中,可导致急性失明。



五、精神心理因素


在重大精神刺激、情绪剧烈波动时,可能突然出现失明,即癔症性失明。患者瞳孔对光反应及眼底检查均正常,无器质性病变。


六、生活方式


可见于烟酒中毒,尤其是劣质品。



图片

我们除去在六大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规避、预防、治疗外,还需要着重关注眼部疾病带来的影响。

其中,白内障是导致失明的**大眼病,老年人患有白内障的比例较大,患有白内障后,眼部晶状体会逐渐变得混浊,导致视力越来越差,总感觉眼前有黑影的状况,长时间后会越来越严重,导致失明。

青光眼是导致失明的第二大眼病,青光眼对眼睛的损伤也是比较严重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于察觉并治疗,后期可察觉,但到后期损伤情况严重,不利于治疗,有较大的导致失明的几率。有青光眼家族史或近视眼度数在600度以上等人群都属于高危人群,患青光眼致失明的几率较大

眼底黄斑病变是导致失明的第三大眼病,患有眼底黄斑病变者易出现视物变形、感觉变暗、眼前出现小的黑影飘动等情况,严重者可导致失明,一般糖尿病患者及老年人患病几率较大。

角膜病变是导致失明的第四大眼病,角膜位于眼睛的最外层,最容易受到外伤伤害,导致角膜感染、发炎、混浊,使人出现怕光流泪、看不清的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关注眼部疾病,关注眼底健康,视界无镜与您相伴!

预防失明

日常护理小妙招

图片


1.饮食习惯

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以及动物肝、牛奶、蛋黄等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忌烟、酒、辛、辣、炸烤食物。

2.锻炼与休息

平时多做眼部保健操,注意眼部休息,避免长时间用眼导致眼部疲劳,看电视、看电脑、看书等时间不宜过长。

3.用眼环境

注意用眼环境,避免在强光或弱光下长时间用眼,可适当转移视线或闭目养神。

4.户外运动

多到户外看看风景及绿色植物,放松心情,缓解眼部疲劳。

5.定期检查

平多到户外看看风景及绿色植物,放松心情,缓解眼部疲劳。

6.锻炼与休息

定期到医院做专业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疾病并做对应治疗。(如患有相关眼部疾病或易致失明疾病,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用药。)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2、部分段落、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侵犯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