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眼科门诊、部分验光配镜中心迎来了学生“配镜热”。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市区多家医院以及眼镜店,发现带孩子配镜验光的家长络绎不绝。
学生近视什么原因造成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如何预防近视?常见学生眼科疾病如何防治?科学用眼有哪些误区?记者采访到了我市几家眼科医院专科医生,请专业人士一一解答。
一、儿童近视,用眼过度是主因
“上,下,左,下……”7月21日上午,在广阳眼科医院2楼诊室,小学生郭甜正在进行视力测试。在这里,记者看到带着孩子前来配镜的家长们络绎不绝。家长郭先生告诉记者:“几个月前发现孩子眨眼严重,带着过来一查,原来近视了。”
“每年暑假就诊患者增多,尤其是八月中旬之后,日接诊量达100多人。夏季是儿童近视高发期,由于天气炎热、户外活动减少以及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增加,孩子的眼睛更容易疲劳,甚至近视加深。”广阳眼科医院验光中心主任杨艳淑介绍说,“近视不仅会影响孩子看远处物体的清晰度,不注意控制,近视进展到600度以上,也就是高度近视,容易伴发相关眼部病变。”
在就诊等候区,初中生小白和记者聊了起来,她今年15岁,暑假里发现看不清楚远处的东西,眼睛常常干涩。来医院一查发现是近视,需要佩戴200度眼镜,“这也是我平时不太注意保护眼睛,长时间用眼造成的。”
哪些情况需要到医院就诊?杨艳淑介绍,每年春秋两季,眼科医生都会到学校为学生们进行保护视力的宣讲和视力筛查。孩子们出现近视,大部分与近距离用眼过度、日常用眼不科学、较早接触电子产品等原因有关。若孩子出现在正常距离看不清东西,经常揉眼睛、频繁眨眼等症状,很可能出现了近视。同时,频繁揉眼还会加重孩子的近视和散光。
预防近视首先要遵循“20-20-20原则”,即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需注视20英尺(约6米)外的物体20秒。休息时远眺,缓解眼部疲劳、预防近视发展、调节睫状肌功能。
合理使用电子设备。年龄低于3周岁的孩子不要接触电子产品。对于学生也要尽量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每15分钟休息一下。同时控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小学生每天累计不超过2小时,中学生不超过3小时。
读书、写字的时候,要牢记“一拳、一尺、一寸”。一拳:胸部与书桌保持一个拳头(6~8cm)的距离。一尺: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约33cm)的距离。一寸:握笔时,手指与笔尖保持一寸(约3.3cm)的距离。不躺着或趴着看书;不在走路、坐车时看书;不在光线过暗或者阳光直射的情况下看书。坚持做眼保健操、穴位按摩可以迅速缓解眼部疲劳,改善眼睛干涩、酸胀等症状,长期坚持穴位按摩,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视力。
二、多增加户外活动,科学预防勤监测
三伏天,天气炎热,孩子不愿意外出。我白天上班也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因此早晨会早起一会儿,带孩子在小区散散步。下班后,再带孩子出去骑车,让孩子尽量多些户外活动。”苏欣予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暑期正忙,一到放假孩子自己在家看书学习,也会玩会儿电子产品。让苏欣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视力,最近她发现孩子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挤眼睛,正想抽时间带孩子去检查视力。
杨艳淑说,预防近视发展最重要的是增加户外活动,也就是说在室外散步、休息,就可以预防近视,这可能和户外开阔、能让人看得远,并接触更多自然光有关。建议每天让孩子在室外活动至少2小时,睡前热敷双眼,放松眼部肌肉,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除了注重户外活动预防近视,定期复查也很重要。近视一旦形成是不可逆的,对于已经佩戴眼镜的青少年,要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查,监测近视发展速度。”杨艳淑说,复查时,要注意度数增长和眼轴增长速度的理想范围。根据度数增长情况,近视分为非进展性近视和进展性近视。非进展性近视就是相对更理想的情况,是指每年进展量≤0.50D(50度)。进展性近视是指进展量每年≥0.75D(75度)。
除了近视度数,眼轴增长速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由角膜正中到视神经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之间的一条假设线,称眼轴。长22~27毫米,平均为24毫米。沿此轴可作眼球的内旋、外旋运动。眼轴长度和近视程度成正比,眼轴越长近视度数越高。眼轴每长一毫米度数增加300度。眼睛在没有调节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聚焦于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如果眼轴越长聚焦点离视网膜越远。眼轴改变就会造成视网膜的改变,高度近视眼患者,视网膜变薄、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都与眼轴长有关系。
对于没有近视的儿童和青少年,生理性眼轴增长的理想范围可参考:3~5岁,小于0.25mm/年;6~12岁,小于0.2mm/年;13~17岁,小于0.04mm/年。对于已经近视的儿童和青少年,每年眼轴增长的理想防控效果可参考:3~5岁,小于0.3mm/年;6~12岁,小于0.25mm/年;13~17岁,小于0.08mm/年。
因此,不管孩子有没有近视,建议每次眼科体检时都测量眼轴长度,监测眼轴增长情况,更有助于评估近视预防或者近视控制的效果。
记者采访中也发现,家长们对科学用眼常识掌握的多,但真正能坚持实践的少。尤其在寒暑假期,不少孩子成了“手机控”。
“寒暑假里,我常常因为手机和孙子斗智斗勇。孙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他爸妈工作忙,孩子天天跟着我,除了完成每天的作业,就想玩手机。我多次和儿媳商量对策,也没个办法。”市民宋女士今年68岁,她说,每到假期,孩子玩手机就成了她的心病。这个暑假,她找到一个好办法,每天带着孩子骑行,孩子玩起来就忘了手机。
儿童过早、过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是近视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广阳区妇幼保健院眼科视光科主任张娜介绍,近年来,儿童近视逐渐出现低龄化趋势。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户外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少,近距离持续用眼时间过多,读写姿势不正确。对于高度近视,尤其是病理性近视,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近视的父母更应该注意让孩子远离容易发生近视的环境。
“其实,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要关注孩子的视力,定期到专业眼科进行视力检查,幼儿园期间要格外注意防控近视。”张娜特别提醒家长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孩子的眼轴,一个是远视储备。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眼球为远视状态,屈光度数平均为+2.50~+3.00D,这种生理性远视称为远视储备。随着生长发育,儿童青少年眼球的远视度数逐渐降低,一般到15岁左右发育为正视眼(屈光度数为-0.50~+0.50D之间),这个过程被称为“正视化”。由于过早过多近距离用眼,部分儿童青少年在6岁前即已用完远视储备,其在小学阶段极易发展为近视眼。
三、认清近视防控误区,科学保护视力
近视防控有哪些误区?记者采访到了广阳眼科医院斜弱视与小儿眼科主任孟凡华。
**误区:孩子学校体检视力正常,就肯定没有近视。
我们判定孩子是否近视,除了要看视力,最重要的还要看孩子眼轴和远视储备是否与年龄匹配,常常遇到孩子视力正常,但眼轴增长速度很快,远视储备明显不足,这个时候如果能及时发现,采取防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控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孩子3岁时及时给孩子建立眼健康档案,早期发现眼健康情况尤其重要,尤其是父母有近视的,家长应注意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第二误区:孩子说看黑板清楚,就认为孩子视力没问题。
其实孩子看黑板是否清楚,一是和黑板距离有关,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一部分孩子害怕家长批评或限制使用手机,明明黑板已经看不清楚了,但却对家长隐瞒;二是有的孩子觉得戴眼镜影响形象,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因此,家长除了平时多和孩子沟通外,还要仔细观察孩子平时是否有眯眼、揉眼,以及歪头,看东西眼睛近,最主要的是定期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第三误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近视了,戴眼镜会越来越严重,眼睛变形。
临床研究早已经证实,孩子看东西越是不清楚,近视发展越快,而我们戴眼镜后视力清晰了,反而会延缓近视发展的速度。至于眼睛变形,和戴镜没关系,是和近视度数有关系,因此我们通过正确的光学矫正,控制近视发展,避免发展成高度近视,反而可以避免眼睛变形。
第四误区:只要在户外活动,就可以防控近视。
户外活动防控近视有一个前提,**是户外阳光下活动,并且每天至少2个小时。同时户外活动时需要眼睛远眺,可以带孩子骑车、打球、散步。但假如在户外看书,玩小玩具等近距离用眼,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第五误区:部分家长认为戴眼镜近视就控制了,度数不会增长。
因为孩子身体和眼睛都处于一个发育阶段,加上孩子用眼强度大,户外活动不足,戴镜会延缓近视增长速度,但不能完全控制。配镜后日常用眼习惯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按医嘱执行并按期复查。近视防控需要家长、学校、医生三方积极合作。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2、部分段落、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侵犯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