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家长们可以和孩子这样过

2024-04-03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前后,也就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时期。它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如何让孩子在感受自然美好、节日氛围的同时,还能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接受生命教育呢?家长们可以在清明期间带孩子进行以下活动,相信孩子会受益良多。


清明传统文化


清明的起源


清明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后来,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在今天,清明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一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赏春的轻松气氛。


富多彩的清明活动

图片

图片


扫墓祭祖,追忆故人


尽孝寻根、缅怀英烈、敬贤感恩是清明节的核心礼俗,这一天人们都会怀着一份浓浓的思念之情以各种方式祭奠逝者。


踏带着孩子一起打扫墓地、清理杂草,让孩子理解扫墓的意义,培养孩子尊重故人的情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品尝清明美食

图片

有很多时令美食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上市,清明节带着孩子品尝本地的传统美食,和孩子一起感受“舌尖上的清明”吧。


青团:清明节吃青团,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加入了野菜汁的青团,吃起来糯韧绵软,清香扑鼻。


子推馍:清明节吃子推馍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子推馍里面包着鸡蛋或者是红枣,上面捏制有顶子,四周会贴面花。


馓子: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以米面为主料,“馓子”用油炸过,吃起来香脆。馓子古代叫“寒具”,是从寒食节禁火的风俗流传而来。


清明饭:将处理好的野菜碎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中,用碓皿番成饭团,加入红糖搓匀蒸熟。


野菜薄饼:薄饼里包了各种野菜,有些地方则会选择芹菜和韭菜,寓意勤劳、长久。


了解节气古诗词

图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清明植树

图片


清明时节,春雨纷纷,正是树苗生长发芽的好时机,因此人们就有了清明植树的习惯,更有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教民稼穑而“戴柳插柳”的民间雅俗。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必须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爱护每一抹绿色做起。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种下一棵树,孩子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爱护植物、爱护自然的意义。


清明踏青

图片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郊游、观赏春色的大好时节。在旧时,清明节也被称为踏青节。


带着孩子去郊外走一走,感受春暖花开。大自然是一座知识宝库,孩子置身于大自然中可以学到无数的知识,包括树木花卉,鸟虫鱼兽等等,也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意愿。


此外,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喜欢的活动之一。古时,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再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寓意“放晦气”,以达到“除病消灾,带来好运”的目的。带着孩子到户外放风筝,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愉悦心情、锻炼身体,疾病自然也会远离。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2、部分段落、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侵犯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