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患上这种疾病,视力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严重者甚至面临失明的风险。它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更在精神上给他们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深入了解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对于及时发现、有效防治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一、病因
视神经筛板区明显狭窄,神经纤维拥挤,对视网膜中央静脉产生压力。此外,筛板处中央动脉和中央动脉位置最靠近。因而阻塞多在筛板或紧邻其后部位的视网膜中央静脉内,大多为血栓形成。促使血栓形成的因素有血管壁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等。
1、血管壁改变
高血压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硬化对中央静脉的压迫为最常见危险因素,多见于50岁以上者。其次为中央静脉炎症,管壁水肿、内膜受损、内皮细胞增殖等使管腔变窄,血流受阻。
2、血液流变学改变
全身性疾病糖尿病,可以引起血液黏度增高、血小板数量增多和凝集性増高、血栓素B2含量増高等。
3、血流动力学改变
本病病因复杂,常为多因素共同致病。心脏功能不全、颈动脉狭窄或阻塞、大动脉炎等均可使视网膜灌注压过低或静脉回流受阻。此外,眼局部因素如高眼压、视乳头玻璃疣等的压迫也可使中央静脉内血液回流受阻。
二、症状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物变形、扭曲 症状。该病的常见并发症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黄斑囊样水肿。
1、非缺血型
病变较轻,未累及黄斑时无视力下降或有轻度视力下降,眼底静脉充盈、迂曲,沿血管散在出血,多为浅层线状或片状,直至周边部。但病程较长者可出现黄斑水肿或黄白色星芒状硬性渗出,近中心凹可见暗红色花瓣状的黄斑囊样水肿,此时,视力明显下降、视物变形。非缺血型病例出血多在数月吸收,血管逐渐恢复,但可遗留黄斑囊样水肿或轻的色素沉着,视力常不能复原。
2、缺血型
视力下降,严重者患眼可表现相对性传入性瞳孔反应缺陷;视网膜大量浅层出血,多呈火焰状或片状浓厚出血,后极部较多,常累及黄斑,周边部出血较少且小;大血管旁有多少不等的棉绒斑,后极部的视网膜水肿,视盘边界不清;视网膜静脉显著迂曲、扩张,呈腊肠状,血柱色暗,部分视网膜及血管被出血掩蔽,甚至出血进入视网膜前或玻璃体。
三、需要做的检查
1、眼底检查和照相
可检查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疾病等,视网膜可出现堵塞的表现,有助于疾病诊断。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查(OCT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查可发现视盘和视网膜结构的改变和视网膜的水肿程度,有助于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
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FFA检查)
可检查视网膜静脉的充盈的时间、程度、渗漏情况和视网膜的无灌注区,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四、治疗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一般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本病不能治愈,只能通过药物及手术治疗缓解眼部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还可通过中医治疗改善视网膜微循环。
1、药物治疗
(1)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
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活性氧和稳定溶酶体膜等,故可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
(2)雷珠单亢
为抗VEGF药物,该药的使用不但能治疗黄斑水肿、改善视力,而且能抑制眼内新生血管的生长和渗漏,减少视网膜下液体积聚,从而防止视力进一步恶化。
(3)糖皮质激素
对于黄斑水肿,存在血管炎时,可口服糖皮质激素。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或地塞米松缓释剂,治疗黄斑水肿疗效明显,但有发生激素性白内障和青光眼的风险,且部分患者易复发。
2、手术治疗
(1)玻璃体切除术
疾病导致的玻璃体积血持续不吸收,视网膜脱离影响黄斑区以及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是玻璃体切除术的适应症。
(2)激光手术
若眼部长出新的血管,可能需要该手术。该手术可减少毛细血管渗漏从而减轻视网膜水肿,促进渗出吸收,有助于封闭无灌注区预防和治疗新生血管。
五、日常护理
注意眼部卫生,不要揉眼睛,避免加重病情。控制好血压、血糖及血脂,进行适量的运动,避免眼部受外伤。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室内光线适宜,并保持通风良好,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用眼过度,造成眼部疲劳加重眼部症状。
六、如何预防?
根据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病因及诱因,最关键的预防手段就是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感冒、发热后出现视力下降,要及时就诊;调整饮食习惯,注意低脂清淡饮食,减轻心脏负担;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应定期到医院进行眼底检查。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虽然是一种较为复杂且对视力危害严重的眼部疾病,但并非不可防、不可治。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以及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我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发病风险。
所以,生活中一旦出现视力异常等可疑症状,务必及时就医,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眼睛健康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让这扇心灵的窗户始终明亮清晰,远离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眼部疾病的阴霾。
-END-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2、部分段落、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侵犯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