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知觉能力的培养

2024-03-25

视觉皮层

图片

视觉皮层——枕叶

枕叶负责语言、运动感知、抽象概念和视觉。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传输到大脑枕部视觉中心的通路称为视觉通路,枕叶是视觉皮层的中心。

什么是视知觉?

在所有感知觉信息输入中,视觉信息输入占75%以上,视觉信息的准确获取、正确加工和解码是大脑进行高效的认知加工的基础。我们的知觉、记忆和思维,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以视觉作为组织、加工和储存的形式。大部分注意过程通常与视知觉加工过程有关,因而视觉注意是最重要的一种注意形式,良好的视觉功能是视觉注意的基础。


视觉功能不足的表现



一个视觉功能不足的孩子在阅读时会产生错字、漏字、多字、跳行、串行等现象,另外对形状、方向的识别、空间关系、位置关系、距离关系等判断都会产生困难,自然也影响了他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所以,有些注意力不足的表现其实是由于视知觉功能的落后。可以说,视知觉训练是注意力训练的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关系密切相关。


儿童正常视力发展规律



图片

  • 0~1个月:看光或相关事物,眼肌调节能力差
  • 1~2个月:追视物体及光源,对色彩斑斓物感兴趣,能够盯住大人的脸,开始双眼协调运动
  • 2~3个月:注视地看,能区别面孔,黄色、橙色及红色
  • 3~4个月:眼睛运动更加自如,视力有所改进,能较顺利地追视物体
  • 4~5个月:视点由物体开始向身体各部分转移,企图抓或移向其喜爱的物体,开始用视觉探索环境,能认出熟悉面孔,视野发育亦趋完善
  • 5~6个月:能够到或抓住物体,表明手眼协调开始
  • 6~7个月:视点能从物体转向物体,捡起失落的物体,眼球能自如移动
  • 7~8个月:熟练地观察物体并注视结果,观察运动物体并能快速追视
  • 9~10个月:视力很好,转眼自如,能搜寻物体甚至转向角落,仿面部表情或玩看到的游戏
  • 11个月~1岁半:视觉敏捷,视功能充分发展,玩积木或组装物体
  • 1岁半~2岁:通过视觉观察将物体配对,指出书中的物体,模仿敲打与行为表演
  • 2岁~2岁半:远距离视觉发展,模仿其他运动,能够指出喜爱的颜色,视觉记忆力增强
  • 2 岁半~3 岁:分辨几何图形,画圆圈、椭圆、长方形、三角形
  • 3岁~4岁:依形状分类,深度知觉较好,画长线、十字及其他许多形状
  • 4岁~5岁:眼手协调能力增强,会做涂色、剪贴等手工
  • 5岁~6岁:观察图画内联系,会临摹简单字母
  • 6 岁~7岁:临摹抽象图画,写字,阅读


视知觉发展关键期



图片

**阶段

胎儿9个月左右时,母亲的运动状况对胎儿前庭平衡系统的建立与学习最为重要,所以,儿童教育学专家提倡适当遛胎,提倡孩子“百日“时的翻身抬头训练,鼓励放弃婴儿推车,多背多抱,提倡爬行训练等。
图片

第二阶段

婴幼儿出生之后从仰卧到俯卧的“龙抬头”、从被抱到被背的两次空间旋转完成的情况。
图片

第三阶段

婴幼儿在学习爬行的情况,爬得越多越有利于孩子对空间关系的认知。


重点培养五种视知觉能力


图片

视觉联想能力

视觉经验决定视觉联想能力。有的孩子看见某一图形或形象,便能联想到相似的或者相反的图形或形象,有的孩子则不能。有的孩子能将破碎的图形联结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图形,运用联想弥补视觉信息的不足。视觉联想能力对于孩子在上学之后解决几何问题、应用题问题、形象思维问题等,均有很大帮助。视觉联想能力低下的孩子,经验贫乏,创造力低下,只能机械地学习。
图片

视觉记忆能力

视觉记忆能力是大脑对眼睛所见到事物的印象保留的能力,有的儿童视觉记忆力很强,对经历的事物过目不忘对文字、图形和其他事物,看过一遍之后,能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这对孩子的辨认、思维、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一旦儿童视觉记忆力不良,则在后期学习中就会对文字书写、文字阅读与图形辨认感到困难,自然会影响理解力与学习效果。
图片

视觉辨别能力

视觉辨别能力是指个体把一个物体与另外一个物体区别出来的能力,包括求同和求异两个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短时间内视觉信息注意、视觉摄取信息、提取过去贮存信息、信息对照分析、信息加工判断、言语表达的过程。儿童的学习离不开对人、物、线条、图形或文字的辨别能力,这种视觉分辨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视觉分辨能力是影响孩子学习的重要因素,一些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却没有正常孩子的视觉分辨力,当进行抄写、阅读课文的学习活动时,自然是力不从心了。

图片

手眼协调能力

视觉与动作总是密不可分的。看见学习材料之后必有所反应,或是书写,或是言语表达。所以手眼协调能力是视知觉能力的重要内容。

图片

视觉追踪能力

通过训练孩子眼球追视、检视物体方面的能力,能有效提高视觉的广度与速度。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2、部分段落、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逐一和版权者联系,若侵犯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




分享
推荐文章